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精神心理健康情况?需要避免哪些认识误区?我国的精神健康服务体系又该如何构建与完善?
本期编辑:翟月荧
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四方面。生物因素指的是年龄、性别、遗传易感性,比如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女性更年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等;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压力、性别歧视、社会排斥等,比如经济欠发达或贫困地区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因素包括与配偶或父母、子女的关系等。个体因素包括人格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家庭因素在我国是亟须改善的问题,从临床可以看到,很多孩子的问题来自家庭,是父母和子女的不良沟通造成的。
心理健康是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健康中国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经济强国的基础。在健康中国中,有一个指标是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强调一个人对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的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的抉择,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我们最好不要等到病了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关注自身健康。
如今,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几率大大提升。而且,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还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更加严重。一方面,患者很难正常参与社会分工与生产;另外一方面,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5月25日第6版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显示,全球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0亿,这个数字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一般一种病发病率超过5%就属于多发病、常见病,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超过了13%,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这种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有7%。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属于偏低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更佳,而是由于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认识不足,或者患有疾病但自己并不知情,又或者不肯承认自己患病。抑郁症70%左右是可以治好的,但是如果不治的话,自己恢复的概率就很小,所以需要治疗。
近些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公众的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还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目前中国至少应有6万名精神科医生、10万名临床心理治疗师,才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国家对精神心理学科的支持。中国精神卫生的未来,我们强调要建立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应该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建立一个精神心理问题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的体系。让每个人了解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保证精神和心理健康。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他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诊疗工作,为推动和提高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的临床诊疗技术和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专家组成员和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为减轻疫情造成的心理危机做了大量工作。
文章来源:《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sjsmyxzz.cn/zonghexinwen/2022/0527/1978.html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投稿 |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编辑部|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版面费 |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